卖一个芯片就是亏23万。做自动驾驶芯片生意有多难?“

日期:2023-07-12 12:13:00 / 人气:286

国内首款自动驾驶芯片来了吗?
近日,国内汽车芯片创业公司黑芝麻智能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材料,计划在港股主板上市。黑芝麻智能是国内仅有的两家实现量产的大型计算芯片公司之一,量产节奏和出货量仅次于地平线。
作为研究芯片创业的一个切口,黑芝麻智能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也引起了一些关注。
据了解,黑芝麻智能近三年营收分别为5302万元、6050万元和1.65亿元,累计金额仅为2.79亿元,而亏损却逐年增加,累计达到58.71亿元。
如果按照其2.5万片芯片的出货量计算,意味着黑芝麻智能每卖出一片芯片就要亏损23.48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黑芝麻智能成为今年3月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生效以来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此次黑芝麻智能能否成功上市,是中国自动驾驶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信号。
一个芯片赔23万
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7月,是一家定位于车载级智能车载计算SOC(简称片上系统)和基于SoC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公司。
此前,经过十轮融资,黑芝麻智能的估值已经超过22.18亿美元,股东包括小米、腾讯、吉利等企业。
在业内,黑芝麻智能被誉为“独角兽”,仅次于地平线。去年9月,在赢得奇瑞高调的一击后,Horizon的估值为80亿美元。
从招股书来看,黑芝麻智能的业务主要分为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和智能影像解决方案。其中,自动驾驶芯片和解决方案是其营收的主力,占比超过80%。
具体到产品线,黑芝麻的智能产品有自动驾驶SoC华山系列和智能汽车跨域芯片武当系列,一般都是小计算芯片(
>
黑芝麻车载智能芯片智能展示|视觉中国
其中,华山A1000系列专注于自动驾驶,支持L3及以下应用场景的BEV(鸟瞰)融合算法;武当系列SoC专注于跨域计算,通过将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车身控制等计算功能集成在一个SoC中。
对于芯片创业公司来说,技术研发固然重要,但市场落地才是真正的生死之战。目前黑芝麻已经获得主机厂的信任,完成了从0到1的市场拓展。
招股书显示,从自动驾驶SoC出货量来看,2022年黑芝麻智能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英伟达遥遥领先,市场份额81.6%;地平线和黑芝麻的智能市场份额分别为6.7%和5.2%。
从2020年到2022年,短短两年时间,黑芝麻的智能客户从33家增加到89家。在此期间,黑芝麻智能的收入也从5300万增长到1.65亿,复合增长率为46%。
但无论是出货量还是营收,黑芝麻智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黑芝麻智能A1000系列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达到2.5万片,而竞争对手地平线征途系列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300万片。其中大理的地平线征途5已经出货超过10万件。
与此同时,英伟达2024财年Q1财报显示,其汽车业务收入为2.9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44亿元),同比增长114%。
芯片行业的核心逻辑之一就是规模,只有数量才能拉平成本。目前规模有限的黑芝麻智能亏损巨大。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黑芝麻智能分别亏损7.6亿元、23.56亿元和27.54亿元,达到58.7亿元。以公司出货2.5万片计算,黑芝麻智能每卖出一片芯片就要亏损23.48万元。
这主要是因为芯片研发、流片、买ip的成本很高。招股书显示,近三年,黑芝麻智能的研发支出大幅上升,分别达到2.55亿元、5.95亿元和7.64亿元。同时,黑芝麻智能共有783名R&D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5.5%。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驾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毛利率并没有预期的高。近三年毛利率只有14.2%、18.6%、24.2%。这也拉低了黑芝麻智能的整体毛利率(22.7%、36.1%、29.4%)。
这似乎不像是科技行业,更像是制造业的毛利率。英伟达在2024财年的Q1实现了64.6%的毛利率(GAAP),预计第二季度将回到68.6%。
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汽车价格战影响了供应链。去年业界还很流行“高溢价”的大计算芯片,但今年的风向已经转向了“高性价比”的产品。
这对国内的自动驾驶芯片公司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的芯片起步晚,起点低,软硬件都需要追赶,一味追求性价比可能很难赚钱;但如果放弃性价比,深化性能,就会担心劣币驱逐良币,难以生存。
“副业”输血
除了自动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黑芝麻智能还有一个重要的业务——智能影像解决方案,这是黑芝麻智能面向消费电子行业的产品。
黑芝麻智能时尚自动驾驶计算平台|视觉中国
这背后是黑芝麻智能选择了与大多数芯片创业公司不同的策略:一个快,一个慢。
“一快”是指为生产周期短的消费电子市场提供AI视觉中的智能成像技术;
“一慢”是指面向生命周期较长的自驾市场的自研芯片ip,是汽车级产品。
其中,智能影像是创始人单记章的“老本行”。
据了解,山张继曾任相机芯片公司豪威科技R&D副总裁,是资深图像处理专家。单霁章在豪威科技任职期间,积累了自动驾驶研发经验。他领导了汽车HDR算法和软件的开发,应用于超过90%的欧洲高端汽车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系统。
这样的布局也让黑芝麻智能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具备了一定的造血能力。招股书显示,2018年8月,黑芝麻智能通过销售智能成像系统获得了第一笔收入,其客户是中国的一家消费电子制造商。
随后,智能影像业务每年能给黑芝麻智能带来1000万到2000万的收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这部分业务收入分别为1000万元、2620万元和2320万元,分别占全年收入的19%、43.4%和14%。
相比之下,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要到2020年11月才会产生收入。
同时,智能图像解决方案业务也为黑芝麻带来了高毛利。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智能图像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分别为59%和61.5%。这说明黑芝麻智能在这个领域有很高的盈利能力。
总体来说,国内车规芯片的R&D投入较大,验证周期相对较长,这仍然是国内厂商面临的重要挑战。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末,黑芝麻智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9.82亿元,较2021年末(15.53亿元)减少5.71亿元。
在持续失血、市场竞争扩大的情况下,黑芝麻智能争相成为国内“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是公司破局的重要一步。
短期盈利难。
中信证券曾发表研究报告,认为自动驾驶芯片将是整个产业链中最稳定、最集中的环节。全球市场将出现4-5家寡头,国内市场将出现3-4家寡头,预计将占据行业80%-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自动驾驶芯片市场将重新洗牌。随着今年价格战的打响,不同价位机型的智能化方案可能会出现分化。小型算力芯片已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而黑芝麻智能瞄准的中型算力芯片市场竞争才刚刚开始,所有企业都有突围的可能。
2023上海车展黑芝麻智能展区|视觉中国
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黑芝麻智能主要面对三类竞争对手:特定的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如地平线和核心科技)、通用芯片供应商(如高通和英伟达)和汽车OEM自研公司。
目前,英伟达在该市场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国内厂商要想实现盈利目标,还是需要艰难地进入更多厂商的供应链。目前,黑芝麻智能虽然已经与吉利、东风、一汽等车企合作,握有超过15款车型的订单,但仍需依靠更多客户进一步发展。
对此,黑芝麻智能近日将公司定位从“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的领导者”升级为“智能车载计算芯片的领导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黑芝麻智能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聚焦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和解决方案,形成完整的技术闭环;
第二步,拓展产品线,覆盖车内更多计算节点,形成多产品线组合;
第三步,不断拓展产品线,覆盖更多汽车的需求,提供基于芯片的多种汽车软硬件解决方案和服务。
近日,黑芝麻智能发布了全新的武当系列芯片,意味着公司定位升级进入第二步。
从长远来看,汽车的智能化普及率将决定芯片市场的需求。在“中央计算”、“大模型”等新技术仍在打破智能汽车供应链和技术既定路线的形势下,如何保证技术预见和量产获得稳定利润,仍是国内自动驾驶芯片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登陆资本市场可能只是战争的开始,远没有结束。"

作者:杏盛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杏盛娱乐 版权所有